王义德,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36年来,坚持一线教学岗位,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他始终坚守党的信仰,以德立教,躬行问道,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堪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21年9月,王义德教授获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以德立教,潜心育人,他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王义德教授始终坚守教育一线,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先后在马列部、经济法政学院、政法学院、法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积极承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多门公共课和国际政治学、马列原著选读等多门专业课的教学,几乎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学既是丰富自己,也是迎接挑战,因为这些课程许多是我读书时未曾学过的。”王义德教授说,“但是碰到挑战不能怕,要认真学习新知识,备好每堂课,讲好每堂课。”王义德教授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课堂教学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坚持政治导向,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他兢兢业业,曾获得安徽师范大学首届“皖泰”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安徽师范大学“三育人”奖、“最受本科生欢迎老师”等荣誉。
王义德教授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注意在教书中育人。他利用申报国家级“双创”、学校毕业论文培育计划等方式,鼓励学生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提高科研能力。他所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人获省级以上品学兼优毕业生、朱敬文奖学金等。今年特殊的毕业季,为支持学院就业工作,作为研究生导师,他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展现了师者仁者心。一位学生给他的短信中这样说:“王老师好,我是邢玉洁,最近还好吗?人大的课基本上研一上完,然后研二写论文找工作。在这里我感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认识了一些很努力的人。人大的一名老师,我在和他聊天时说到了您在我学习中对我的帮助之大,他当时很激动地说也同样感谢您在他考研过程中的帮助,他叫方长平。我很感慨,王老师您默默地帮助了这么多人,而且不图回报。我想代自己以及所有受过您帮助的人衷心道一声,谢谢老师!”王义德教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着学生、帮助着学生。
科学研究,默默耕耘,他是探索教学科研改革创新的“带头人”
王义德教授勇于创新,积极投身于新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率先在我校文科学生中开设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此后先后组织编写或参编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论》《政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等教材,其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被纳入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再版,《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论》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重点项目。
王义德教授坚持探索教学改革。他所主持的“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构建《邓小平理论概论》新型教学模式”项目于2001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他所承担的核心课程被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改革上,他通过课堂教学和读书会等方式,着力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指导学生举办“模拟政府”比赛,加强对学生相关社团活动指导,亲自带队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他积极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坚持线上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并结合各国应对疫情的状况,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亦师亦兄,团结互助,他是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领航员”
王义德教授非常关心青年教师成长。2013年至今,连续8年担任法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先后担任法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认真履职尽责,帮助青年教师苦练教学科研基本功。协助学院选拔青年教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并予以指导。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并参加一些青年教师申报项目的论证。
王义德教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引领着青年教师。作为资深老教师,自2015年11月开始,仍自觉利用节假日持续参加读书会,与青年教师一起苦练政治哲学、法哲学“内功”,进行思想碰撞,交流读书体会和教学体会。
关照现实,脚踏实地,他是服务社会发展的“有心人”
王义德教授寓教于行,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自2016年起,他每年作为指导教师,带领研究生参加安徽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工作,既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学院交办的任务,也在评估工作中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思考社会现实、关注农村发展。
王义德教授的科研是“接地气”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地方治理建言献策。他自2015年开始协助李宗楼教授主编“地方治理研究报告”,目前已出版四辑。在这四辑的作者中,每辑都有研究生参加,这也培养锻炼了研究生;青年教师更是主力,他们在系列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提升了研究能力,团队成员如徐步华、王焕炎为研究报告撰写的文章分别获得安徽省社科联“三项课题”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一路走来,王义德教授立足三尺讲台,对教育的初心、对学生的关爱、对学术的执着始终如一。执教三十六年来,始终重义重徳为师,用心用情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