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城乡公共治理研究院在行政楼214教室集中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治理之道、数字公共治理、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技术治理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城乡两栖与融合发展等前沿议题,邀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长吴建南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树茁教授担任主讲人,法学院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学科带头人徐步华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金太军教授先后担任主持人,王义德教授、陈鹏副教授为与谈人。五场讲座百余名学子到场聆听。
上午,吴建南以历次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他围绕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的落地应用,强调场景适配是技术用对的关键,必须贴合治理实际需求破解应用难题,并分享了上海市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成功案例。他通过科创街区生态培育的典型实践,展现了聚合创新资源、激活治理效能的可行路径。最后,吴建南指出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未来智慧城市,并强调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星星点点、不同形式的科创街区终将燎原。
郁建兴则聚焦数字公共治理的前沿发展,围绕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展开论述。他提出当前公共治理主体呈现协同化、平台化、网络化趋势,生态逻辑是数字公共治理的重要方向。他指出,数字公共治理的前沿探索需持续聚焦民生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治理体系,推动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注入持久动力。“数字技术不只是一次工具的革命,更是一场革命的工具”,他呼吁人文社科学者应善用数字技术为社会发展与公共治理赋能。

下午,何艳玲聚焦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立足学科交叉视角指出,法学通过立法、公共管理通过政策与治理双轮驱动,协同促进公民意志的实现,共同助力美好生活。并且,何艳玲创新性地提出公共管理学科“力度、温度、深度”的三度理论,并强调以专业素养坚守公共服务情怀。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她提出“定义问题的深度决定解决的高度”,主张大学教育应侧重方法论传授,引导学生多维剖析问题。同时,她解读中国改革开放背后的“增长、持续、纠偏”三大机制,呼吁强化结构化思维训练,进一步提升文科教育质量。

随后,刘伟围绕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议题展开研讨。他系统剖析了技术治理的时代转变:治理思维从总体性支配转向标准化应用,治理层面下沉至基层社区与乡村场景;同时,技术赋能催生了监控型社会形态,引发对公民自由边界的深刻反思。他进一步指出,技术治理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双重影响,正向层面可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创新治理机制;负向层面则可能导致社会有机团结异化、社会图景失真、权力滥用及技术过度控制等问题。针对这一矛盾,他提出优化路径:重申公共价值观以强化社会认同与信任;协调技术与治理的主次关系,防止人的自主性被侵蚀;增强共同体韧性,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平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技术回归服务本位。

最后,李树茁聚焦城乡两栖与融合发展议题,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多年跟踪研究经验,简明阐释了人口流动复杂化背景下“城乡两栖”现象的核心内涵、理论支撑及其对城乡公共治理的现实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优化建议。王义德在与谈环节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其为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

本次系列学术讲座亮点纷呈,每场讲座之后还设计了专门的师生交流互动阶段,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技术治理复杂性、公共服务人本价值及学科交叉创新路径的认知,更通过方法论训练与思维启迪,为培养具备结构化思维、良好的法治素养、坚守公共服务情怀的新时代高层次人才注入新动能,也为我校推动公共管理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的深度融合、打造城乡公共治理研究高地、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与学术支撑。(图/文 法学院研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