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学动态 正文

我院研究生赴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实习

编辑:赵悦 预审:陈银珠 终审:赵红时间:2025-08-28点击数:


许辰:研究生实习心得

2025年盛夏,我怀着对法律事业的憧憬与敬畏,步入了庄严的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始了从6月25日至8月22日为期近两个月的实习生涯。作为一名即将踏上法律职业道路的学子,这段在研究室的宝贵经历,让我对法律的理解完成了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深刻转变,在每一个案例、每一行文字中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与力量。

一、初识明责:在案例筛选中培养法律问题意识

案例是法律生命的实践载体,是连接抽象法条与具体社会的桥梁。每一个案例都不是冰冷的文本,其背后是鲜活的社会关系、真实的利益冲突和严谨的司法裁量。每一个案例都是司法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法官如何将法律原则应用于具体情境,展现了法律的生命力;能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个案的公正裁判彰显法治精神,提升司法公信力。

踏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的那一刻,我内心既充满憧憬又略带忐忑。最初接到案例收集、编撰与校对的任务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份看似基础的工作背后所承载的重量。在我的初步认知中,这或许更像是一份与文字打交道的“技术活”——直到我真正开始走进其中

我的主要工作是案例的收集、编撰与校对。在带教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由一开始的“迷茫式”到后面逐渐熟悉,我逐渐明白了案例筛选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跳出“被动整理”的思维,主动思考:这个案例有没有解释清楚某条法律的适用情境?有没有平衡法理与人情?有没有体现司法进步的方向?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真正意识到,法律工作远不止于法条记忆和程序操作,更是一种在大量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二、精益求精:于“细微”处见“真章”的严谨

如果说案例筛选锻炼的是我的“法律眼”,那么随后的编撰与校对工作,则是将我真正推向“法律人手艺”的实践前线。案例编撰和校对工作,则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工作极致的严谨与细致。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什么叫做“于细微处见真章”。

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引用的法条序号,都容不得半点差错在参与《安徽法院案例参考》的校对过程中,发现能够入选的每个案例都要经过事实梳理、争议焦点归纳、裁判要旨提炼等多重工序。为了确保每个引用的准确性,要反复核对;为了表述更加精准,要字斟句酌

在带教吴老师、宋老师、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也渐渐明白所谓“法律无小事”,其实说的不仅仅是对错误的零容忍,更是一种负责任的职业态度:一字一句,关系到法律适用的严肃性和公信力。这段经历让我深深懂得,严谨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实践;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担当。它已经悄然扎根在我的意识里,成为我未来职业路上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润物无声: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精神砥砺前行

研究室虽不直接面对当事人开庭审案,但这里的工作同样紧密围绕着审判实践。编撰参考案例为了进一步统一裁判尺度,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深入调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社会治理贡献司法智慧。法治大厦的巍峨,不仅需要法庭上法官敲下法槌的果断瞬间,更需要无数像研究室这样“幕后”岗位的默默支撑与智慧贡献。他们通过梳理、总结、提炼,将个体的审判经验转化为系统的司法智慧,守护着法律适用的统一和公正,这是一种更深沉、更基础的担当。最让我感动的,是研究室老师们展现出的职业精神和司法情怀。他们对待每个案例的认真态度,对待每个法律问题的探究精神,都无声地影响着我。在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专业的法律素养,什么是崇高的职业操守,什么是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时光飞逝,实习已然结束,但收获的感悟却深深烙印在心。在这里,我触摸到了法律最真实的纹理——那是在字句之间流淌的理性,在细节之处坚守的信仰,在幕后默默耕耘的奉献。天平在肩,正义在心,这次实习经历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衷心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为我提供的宝贵平台与机遇。在此,我深深感激研究室的各位领导与指导老师,感谢你们在工作中的谆谆教导与生活中的温暖关怀。我将带着这份对法律的敬畏、对严谨的坚持、对公正的追求,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夯实基础,砥砺前行,努力成长为一名有力量、有温度、有担当的法律人,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微薄而坚实的力量。


覃金锁:研究生实习心得

2025年6月25日,我有幸来到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信访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这是我法学学习生涯中一段极为珍贵且深刻的经历。这段实习经历不仅让我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司法实践相印证,更让我直面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深刻体悟法治精神的脉动,也让我对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宗旨有了更具象、更真挚的理解。

一、初识信访:理论与现实的碰撞

怀揣着对司法殿堂的敬畏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2025年6月25日我走进了省高院信访处。起初,基于书本认知,我曾简单地将信访工作理解为“收发室”或“中转站”,无非是接收材料、倾听诉求、分流办理。然而,当我真正坐到接待窗口接待当事人,审核那一摞摞浸透着当事人焦急与期盼的再审材料,倾听那一段段或悲或无奈或困惑的陈述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肤浅。

信访工作,远不止于程序性的审查。它是洞察社会矛盾的“显微镜”,是检验司法公信力的“试金石”,更是连接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在这里,我看到了案件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家庭,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每一起进入司法程序的纠纷,无论标的额大小、案情简繁,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乃至命运转折。这种冲击让我迅速褪去了学生的稚嫩,开始以更严肃、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接待、每一份材料。

二、实践锤炼: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在指导老师耐心细致的带教下,我逐步参与到信访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1.接待接访与沟通艺术:我学习了如何规范、耐心地接待来访群众,细心审查其再审材料,并如何运用法律语言和生活语言与之有效沟通,倾听其核心诉求,安抚其激动情绪,依法依规予以释明和引导。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2.材料处理与法律分析:除了在信访窗口接待当事人外,我还跟着带教老师学习了信访核查报告、终结材料的撰写,这一过程中,带教康老师会极为耐心的教导我如何提炼案件要点,理顺写作思路。写完材料后,康老师也会将材料中存在的一些错别字,病句修改后,再从遣词造句到行文脉络和我讲解透彻,这极大提高了我撰写报告、材料的写作能力,也让我意识到写材料马虎不得,一定要严谨细致,多多检查。更重要的是,在康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对信访报备终结问题进行初步的法律研判,分析其诉求是否合理、程序是否穷尽、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个过程是对我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实战检验。康老师严谨细致、有规划、高效率的工作态度、具备的极高法律专业素养以及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我十分庆幸遇到康老师这样一位友善耐心的人生老师,感恩遇见!

三、思想淬炼:初心与使命的深化

信访处是观察社会百态、体察民情民意的窗口。通过接触大量涉及各类矛盾纠纷的信访事项,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下三点:第一,法治建设的任重道远。许多信访问题根源复杂,涉及历史遗留、政策调整、法律理解偏差、执行难等多方面因素。这让我清醒地看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第二,“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信访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急难愁盼”,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前沿阵地。老师们对待信访群众既讲法理又讲情理,在法律框架内竭力为其寻找救济途径、化解心结的做法,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温度和人文关怀。第三,自身肩负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未来的法律人,此次实习让我更加坚定了法治信仰。它告诫我,未来的法律工作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更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为民情怀和高超的群众工作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总结与展望

在安徽省高院信访处的实习,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社会课”和“法治实践课”。我不仅提升了法律实务技能,更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我衷心感谢我的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提供的宝贵实习平台,感谢信访处各位领导、指导老师以及全体同事在工作中的悉心指导和在生活上的热情帮助。

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赋予我的知识、能力和感悟,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砥砺前行,努力成为一名忠于法律、心系人民、担当有为的法律工作者,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曹王吉寅:研究生实习心得

2025年盛夏,我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法学研究生进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实习。在此,衷心感谢学校为我们争取到高院的实习机会,感谢安徽高院的接纳与支持,感谢高院指导老师及各位工作人员的指导与帮助。在他们指导与帮助下,我参与了案卷整理、文书校对、审查报告撰写及合议旁听记录等工作,不仅掌握了实务技能,更深化了对法律职业的理解,完成了从理论学习者向实务践行者的初步转变。

一、案卷整理:在秩序构建中修心习法

案卷整理看似是"理顺序、标页码"的基础工作,实则是对细心与耐心的严格考验。每一份文件的摆放、每一个页码的标注,都直接影响司法流程的完整性在反复核对、删减、排序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核心是坚守"司法无疏漏",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程序正义的维护。

案卷整理绝非机械套用模板的体力活。翻阅起诉状、证据材料、庭审笔录、裁判文书等文件,能使我们完整把握案件的发展轨迹,顺着文件脉络追溯案件全貌,思考原审裁判的依据、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再审可能的突破口。这种沉浸式梳理让我跳出课本抽象框架,真正站在司法实践者视角,理解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逻辑。

二、文书校对:以字斟句酌筑牢司法根基

法律文书校对并非简单的文字核对。裁定书、判决书等承载司法权威的文本,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可能影响当事人对公正的感知,甚至决定裁判效力。在校对中,我逐渐理解严谨不是法律人的姿态,而是职业本能。同时,校对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过程。逐字审视时,会自然关注文书结构逻辑:首部如何清晰列明当事人信息、事实部分如何提炼核心要素、说理部分如何层层递进。这些课堂上抽象的"法律文书写作规范",在一次次校对中变得具体可感,让法律语言的精准性与逻辑性深植于心。

三、撰写再审审查报告:于框架与思辨间淬炼专业锋芒

撰写再审审查报告是对法律专业能力的集中检验,在高院实习的两个月中有幸在戴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仿写再审审查报告该项工作真正的挑战在于"再审处理意见"部分——这是再审审查报告的精华与核心,集中体现专业性。起初,我习惯对再审理由逐条回应,虽力求全面却难免冗长。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与带教法官的定稿版本对比后才发现:优秀的处理意见并非简单"一一对应",而是用简练语言概括争议核心,直击问题本质。这种"概括总结、直击核心"的能力,源于对法律逻辑的深层驾驭。面对多项再审理由,优秀的法官能快速识别"重复主张"与"争议核心",用一两句话总结矛盾焦点;对新证据的认定,也绝非简单描述内容,而是直指其"能否与原审证据形成对抗""是否达到足以改判的证明标准"。这种从"面面俱到"到"一针见血"的转变,让我懂得法律文书的专业性不在于篇幅,而在于能否用精准表达穿透复杂、直抵本质。

四、合议旁听并记录:观思维交锋领悟司法智慧

旁听并记录法官合议,是理解司法决策逻辑的重要窗口。与课堂上对"典型案例"的单向分析不同,法官讨论案件时,不纠缠基础法律概念,而是聚焦案件争议核心与解决路径

这些思维碰撞让我明白,成熟法律人的讨论是站在专业共识上的宏观权衡他们的分析蕴含"既守法律底线,又解现实困局"的智慧。

安徽高院的实习是我法律生涯的重要历练。从案卷整理的耐心细致,到文书校对的严谨审慎;从审查报告的精准提炼,到合议记录的思维洞察,每一项工作都在打磨我的专业素养。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沉淀,以严谨为尺、以专业为刃,在法学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不辜负学校的培养与安徽高院给予的宝贵实习机会。


李旭:研究生实习心得

时光荏苒,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信访处的点滴时光,我深感荣幸与充实。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法院工作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在专业知识、实务能力、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一、在信访工作中锤炼专业能力

在信访处实习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接待来访群众和审核再审申请材料。这是一项既考验法律素养,又考验沟通技巧与心理承受力的工作。

接待群众是信访工作的第一线。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访者,有的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有的则沉默寡言、满怀期待。在带教法官的指导下,我学会了耐心倾听、依法引导,逐渐掌握了如何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向群众解释法律程序、引导他们通过法定途径解决问题。在接访过程中,审核再审材料则是一项更为严谨的法律实务工作。我需要对来访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符合再审条件进行初步筛查,包括是否在法定期限内、是否属于法院受理范围、是否有新证据,以及是否符合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等。这项工作让我对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的再审程序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也锻炼了我快速抓取关键信息、准确适用法律条文的能力。我逐渐学会了在浩繁的卷宗中找出核心争议点,在模糊的事实中辨别法律真伪。我深刻体会到,信访工作不仅是法律工作,更是群众工作、人心工作。一句温暖的话、一个认真的态度,往往能缓解群众的焦虑,增强他们对法治的信任。

二、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跨越

实习是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最佳桥梁。在信访工作中,我接触了大量真实的案件材料,了解了许多在专业书籍中无法触及的实务细节,让我将对涉法涉诉信访的理论认知与现实操作紧密结合。此前在学生阶段学到的法律概念,在接待群众和审核材料的过程中变得具体而深刻。我亲眼看到国家如何通过法治化途径将信访纳入治理轨道,也体会到法官在制度与人性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他们严谨的法律逻辑、丰富的审判经验和强烈的责任感,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注意到,法官们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时,格外注重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统一,尊重司法终局性的同时也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注重心理疏导与情感沟通,真正体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政通”的治理智慧。我更加理解司法工作不仅关乎法律条文的适用,更关乎对人的关怀与挽救。

三、在集体中感受温暖与责任

省高院的工作氛围严肃而温暖。信访处的法官们对我悉心指导,从工作方法到职业规划,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同事们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支持,让我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每天早晨走进信访大厅,开始一天忙碌而有序的工作,傍晚总结反思,这样的节奏让我感到充实而有意义。在有序的工作生活中,我也学会了更好地安排时间、调节情绪。信访工作强度大、心理负荷重,我通过运动、阅读和与同学交流等方式积极调整状态,保持积极心态。

四、感悟与展望

两个月的信访处实习,让我对法治的真实面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也看到了法院为实现正义所付出的努力。我深知,法律不仅是条文和裁判,更是沟通、理解与信任的桥梁。正如我在实习中所见,每一位法官,都在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守护着司法的尊严与温情。我也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这样的法律人: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悲悯的人文关怀;既敬畏法律,也尊重每一个具体的“人”。

感谢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和省高院给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感谢信访处所有领导、法官的指导与包容。这段经历我将铭记于心,它将继续照亮我未来的法律之路。我将继续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温度的法律人。


房成杰:研究生实习心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到法院实习对于法学生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实践经历,经历为期两个月的法院实习,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拓宽了视野,为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这两个月的实习中,我学会了整理案件材料时所需要的认真严谨;在神圣的法庭里旁听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庭审案件,看到了案件中的人生百态;熟悉机关实务,了解省级法院系统的内部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尤其了解“审务云”等智能工作系统的作用发挥方式。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法律工作氛围,对法院的日常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实习期间,我被安排在研究室工作,在我实习的前几天,初步了解到了法院的管理结构、法院前辈以及日常工作流程。在办公室哥哥姐姐的帮助下,学习了如何使用网上办公系统,并进行了基础的资料检索工作。初次接触到标准的法院办公系统,我感到严肃又新奇,惊叹法信高效便捷的资料搜索能力,也通过数助决策的专题分析功能了解到全省案件的案发分布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作为一名法学生,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仅仅是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个小考验,我们还需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理论学习以外的小细节。比如了解案号的组成、法院的代号以及于一审案号与二审案号的区别,再比如清楚法律人常用的网站、文书模板的检索等等。也正是这次实习让我深刻的知道知识是无法脱离实践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数百件优秀案例的筛选与入库工作,将安徽省全省优秀案例进行筛选、整理以及送外审,阅读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报告,学习了优秀案例的裁判要旨提炼方法和编写规范。在筛选的同时领会优秀案例里法官的办案逻辑与思路,明白了优秀案例切切实实有着“活百科”的作用,对省内案件的审判方向有着先进指引意义。通过大量的阅读案例,成功将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司法实践问题,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参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报告》调研活动,辅助法官进行资料查找、数据案例收集、部分章节写作、校对等工作,将新业态用工法律规范进行梳理,以当前经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对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趋势与裁判结果倾向性初步分析。在此工作下,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对调研流程、调研报告的行文逻辑有了基本的了解。此外,在实习期间,与指导老师共同研究《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把握危险驾驶罪在同时具有“从重情节”与“从轻情节”时其出入罪的界定标准,明白应当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实行区别对待,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罚当其罪。

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我会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学习,提升工作质效,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漂亮的工作。多多参加法律实践活动,把法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理解法律,提高专业素养,争取在毕业后也能为我国的司法事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一份力。


卢宇航:研究生实习心得

有幸能够参与学校组织的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校外实践活动。收获亦有、感悟亦有、心得亦有。

踏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区域,映入眼帘的是隽刻在正大门中央大理石上的八个大字“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作为一名法学院在校学生,这是我第一次以实习生的身份走进这个在课本中被无数次描述为“正义堡垒”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不仅见证了法律条文的生动演绎,更体验了法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这段经历重塑了我对法律的理解和对法治的信仰。

场景化参与案件的立案、证据材料收集、阅卷、疑难案件的合议、专业法官讨论会、法官组织当事人进行听证活的一系列活动是我最宝贵的经历。实习中被安排在民事审判庭,跟随办案经验丰富的吕法官、唐法助学习。初到时,我带着法学院学生的典型思维——认为法律实践不过是书本知识的直接应用。亲历一场法律关系复杂、当事人众多的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纷案案件,就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天真。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证据材料纷繁复杂,法官不仅要厘清法律事实,还要洞察背后的经济关系与人际博弈。庭审过后和带教吕法官沟通和请教中,吕法官对我说的更多是客观证据、当事人提交到法院的证据、法院所能看到证据,这使得我想到很久之前看到的一段话:“法律条文是骨架,而在案的证据是血肉,裁判的艺术在于让骨架支撑血肉,而不是彼此分离。”这句话成了我整个实习期的指引灯。

在接触具体的案例时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刻碰撞。课本上清晰的法律关系面对现实中多变的场景变得模糊而复杂,证据链总有不完美的环节,当事人的陈述常有矛盾之处。我逐渐明白“法律实践不是在理想状态下解答案例题,而是在混沌中建立秩序的能力”。印象比较深的是,我花了一整天时间梳理一桩外人对原审法院对不动产强制措施执行异议的案件,以我的视角看待案件,我认为案件应当首先确定案涉房屋的所有权人是谁?但是,综合案件材料和法院采纳的证据以及对与不动产权属确定的法律条文不能确定不动产的所有权人,法院根据在案证据认证相关主体为权利人,这样在法条精神以及现实需要的前提下法院的强制执行措施并没有脱离法律的框架。

撰写法律文书是我收获的技能之一。最初,我模仿教科书上的格式写出了一份富有法理的相关法律文书草稿。带教的吕法官在修改后,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方案和不足之处。事后我自己总结:“法律文书不是学术论文,它的首要读者是当事人,必须让胜诉方明白为何胜诉,败诉方理解为何败诉。”我学会了在法言法语与通俗表达间寻找平衡,在逻辑推理与情感说服间把握分寸。这些语言的力量和技巧不经过现实的、具体的案例的打磨是难以有深刻感悟的。

旁听庭审是我最珍视的体验。每个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故事。见证了法官如何掌控庭审节奏,如何透过表象探查本质。我所在的庭主要负责的是建设工程类的纠纷,此类案件的突出特点是标的额大、涉案人员多、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建设工程当事人往往会对于应得与应付得工程款发生争议。法官往往在利益诉求中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在听证中、审判中往往会促进双方的调解。

与法院工作人员的交流让我对法律职业有了立体认知。法官们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高高在上,他们也时常会会为撰写判决书而头疼,为每个案件绞尽脑汁;书记员也会因为管理着海量案件信息而疲惫;法警们默默维护着法庭秩序与安全。在食堂午餐时的闲聊中,我听到了许多法律背后的故事——如何应对当事人的情绪化行为,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在重复性工作中保持初心。这些鲜活的细节构成了法律职业的真实图景,远比我曾经的想象更加复杂和人性化。

实习期间,我也面临了不少挑战。最大的冲击来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些案件因证据不足而无法实现实质正义,有些当事人因缺乏法律知识和证据保存意识而处于不利地位。我的指导法官告诉我:“司法系统不是万能钥匙,而是社会纠错机制的一部分。每个案件我们尽力而为,同时承认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局限性,这才是成熟的法律人应该有的认知。”这句话让我学会了以更加辩证的眼光看待法治建设——它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进程。

回顾这段实习历程,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多少法律技巧,而是建立了对法律的全新认知。法律不仅是规则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艺术。我看到了法条背后的价值权衡,见证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微妙平衡,体会到了法律职业的崇高与不易。这些体验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法律作为终身职业——不是因为它的光鲜外表,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通过理性与专业能力促进社会进步的可能。在最后感谢学院的领导、老师们为这实习争取到得宝贵机会,为我们的实习提供诸多的便利条件。


徐明晖:研究生实习心得

在法学专业的学习旅程中,“什么是真正的法律人” 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从课堂上对法条的死记硬背,到案例分析时的纸上谈兵,我总觉得自己与真正的法律实践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这个暑期,我有幸走进我省的高级人民法院,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这段经历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从象牙塔迈向社会司法实务的大门,让我在亲历案件审理、见证司法运作的过程中,对法律的温度与力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在专业能力与思想认知上都收获颇丰。在专业层面,我不再是只会背诵法条的理论派,而是学会了将法律知识与实践结合。通过整理卷宗,我熟悉了民事案件的审理流程;通过参与庭审记录,我掌握了庭审语言的提炼与总结技巧;通过协助法官撰写文书,我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案件事实转化为严谨的法律表述。在思想层面,我褪去了些许浮躁与稚嫩,逐渐培养起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我明白,法律工作需要 “脚踏实地”—— 要用心对待每一份材料、每一个细节,不能有丝毫懈怠;也需要 “心怀温度”—— 要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与诉求,用专业与耐心传递司法的温情。

初入法院时,我既怀揣着对司法机关的敬畏,又夹杂着几分不知所措的忐忑。分配到民庭后,我的指导老师胡法官第一时间与我沟通,没有急于安排具体工作,而是先带着我熟悉法院的工作流程 —— 从立案庭的案件分流,到审判庭的庭审准备,再到结案案卷的卷宗管理,不仅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还认真细致地让我以干代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告诉我:“法律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错别字都会导向不同的法律关系,造成不同的法律后果。” 这番话如同警钟,让我意识到,实习并非简单的 “打杂”,而是需要以严谨态度对待的 “实战演练”。

日常工作中,整理案卷是我接触最多的任务,看似简单,却藏着大学问。一份完整的案卷,从立案材料到证据清单,从庭审记录到裁判文书,每一页都需要按顺序排列、编号、装订。起初,我总是会因为材料分类不清、页码标注错误而返工,高院的法官和书记员非但没有批评我,还为我亲自示范如何快速识别材料类型、如何规范标注页码。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技巧,不仅整理速度加快,准确率也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整理案卷的过程中,我得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民事案件,从民间借贷、中介到保险合同纠纷,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与法律争议点。通过阅读案卷中的证据材料、庭审记录和裁判文书,我学会了将课本中的法学理论与实际案件结合,尝试理解真正的法官在面对这些案件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这些思考让我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入的实践认知。

在庭审过程中,我看到了司法的严谨与公正 —— 每一份证据都需要经过质证才能作为定案依据,每一个争议点都需要经过辩论才能明确方向;也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 当当事人情绪激动时,审判长会适当安抚,引导其理性表达;当涉及复杂的法律术语时,审判长会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确保当事人充分理解。庭审结束后,胡法官告诉我:“庭审不仅是查明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也是保障当事人权利、传递法治理念的过程。作为法官,既要坚守法律底线,也要兼顾人情温度,让当事人在案件审理中感受到公平与尊重。” 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法律人”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两个月的实习时光转瞬即逝,回顾这段经历,我不仅在专业能力上得到了提升,更在思想层面有了诸多感悟。在思想上,我逐渐培养起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也深刻理解了 “司法为民” 的真正含义 —— 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守护公平正义、保障民众权益的武器;法律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心怀敬畏、坚守初心的职业素养。






 


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法学院  邮政编码:241000

常用电话:https://law.ahnu.edu.cn/xygk1/cydh.htm

邮箱:ahsdfxy@163.com    传真:0553-5910629

Copyright © 2019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自2016年9月1日起,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