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较大冲击。因此,应当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在专业课教学中,也应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塑造积极人格,培养积极情绪,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心理素质。法学院刑法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联络,尝试对本院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对培养心态积极、“德法兼修”的高素质学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一是,通过正念冥想,提升学生的心理自愈能力。自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通过网络授课开始,迄今为止三年内,无论是线上授课还是线下授课,教师均积极尝试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做正念冥想。通过冥想感受生命的美好,感恩国家、政府和父母等所有付出的人,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放松地面对当下和未来,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二是,通过理解、关注、肯定和赞美,提升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听课状态与授课教师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充满激情,内心积极向上,给学生更多理解、关注、肯定和赞美,则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更加稳定平和,更加愿意参与互动。这种方式与学生内在渴望被关注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形成呼应,既增加了彼此好感,也在无形当中提升了上课效果。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参与问题回答和小组讨论的同学给予肯定外,还特别对没有积极回答的同学做出鼓励,相信他们一定也做出了思考,期待他们战胜恐惧,展现自我。
三是,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人性化引导,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和同理心。在刑法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案例都是各种类型的刑事案件,充满了负面信息。学生通常注重根据逻辑思维和专业知识进行法律判断,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案件可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变化或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状态。一种情况是,学生对刑事案件的发生唏嘘不已,而案件所携带的负性情绪已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他们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去培养自己积极的情绪体验。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以冷漠甚或是不屑地态度看待案件中的当事人。他们一般不会深入反思案件中行为人深层次的犯罪原因,也不觉得这些案件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对同胞命运的同情和宽容。在自己遇到问题或者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不够理性和宽容,过度维权,导致彼此间冲突加重,进而导致矛盾升级。针对这两类情况,在刑法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案例之前,通常首先对案件当事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用自己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和悲惨的人生经历对我们专业教学所做的贡献。在借助刑法专业知识分析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罪与非罪或此罪与彼罪之后,特别分析行为人犯罪的深层原因以及被害人过错等因素。例如,在讲授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北京大学吴谢宇杀母案、北京科技大学黎力抢劫银行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杀害室友案时,分析他们犯罪背后的情绪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提醒学生以他们为戒,在生活中保持平和心态,积极寻求帮助,注意释放负面情绪,避免犯罪的发生。在讲授芜湖某大学生因军事爱好收集大量恐怖主义视频而构成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物品案中,提醒学生爱好无限,自由有界。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将目光从对外在的行为评价转向对自身修养的关注上。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学法懂法的同时,更要在生活中用法守法,守住道德的底线,遵守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四是,在课堂授课之余,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人说,信息化时代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但是,信息化只是手段,沟通与否全凭个人意愿。信息的便捷化也同样可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只要愿意以育人为中心,可以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沟通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论文指导、小组交流、个别谈话及参与班级活动等方式,增加了与学生交往的频度,使师生的思想在交流中融合、碰撞和整合。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刑法学专业教育相结合,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扎实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与刑法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训练学生的理智力量、提升学生的道德力量。具体而言,一是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主观心态。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格、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让他们用积极的眼光和理念去面对人类自身及社会。二是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感受生命的美好。三是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内在力量。通过引导学生释放负面情绪,挖掘个体潜能,有助于预防矛盾纠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个性、宽阔的胸怀、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心理环境,同时也直接激发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使然。“德法兼修”本质上是为了完善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促使其人格健康,因此,专业课教学也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高尚的人为目的。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精神培育价值、理智训练价值和道德养成力量,为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