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伊始,法学院赴安徽三市调研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芜湖、黄山、桐城三市,围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基层社区、村庄开展调研,以"走、看、讲、思、做"五位一体模式,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创新实践。
数字赋能:线上线下结合的调解智慧
在黄山市,团队重点走访了黄山市徽城镇渔梁社区和丰乐社区,分别对话社区工作人员,探索其矛盾纠纷化解多元路径。在徽城镇渔梁社区,团队与社区综治专干鲍世昌展开访谈。渔梁社区划分为春楫、徽埠、禾园三大网格,依托闲置核酸小屋改造的“睦邻党群驿站”,实现“小事不出网格”。“我们的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0%。”鲍世昌向团队介绍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入户,知百姓真实需求,有矛盾不拖拉,矛盾纠纷及时响应,及时处理,不让矛盾扩大。”丰乐社区则将辖区细分为11个网格,贯彻“15880(由我帮帮您)”网格工作法,确保矛盾早发现、早化解。社区工作人员还向团队演示了如何通过"党建+基层微网格"平台,查看网格员实时位置、检阅矛盾纠纷信息等等。访谈中,团队也发现了数字赋能在实际推广中正面临着困难与挑战,“渔梁社区虽然推出‘解纷码’等数字渠道,但线上调解使用率较低,且使用者多为年轻人。”丰乐社区的副书记姚澜同样提到,相较于使用线上平台,居民更倾向于亲自到居委会跑一趟,或者直接打个电话给调解员。在西溪南镇,团队探访了石桥村与西溪南村,发现村民们同样更愿意接受乡贤调解,更受村民信赖的也是“五老调解室”等传统方式。"技术不是万能的。"石桥村书记吴柏枝语重心长地说道,"有些矛盾需要面对面'解心结'。"这揭示了数字赋能的深层挑战:技术赋能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数字工具为矛盾化解提供新路径,但真正的智慧仍在于"线上效率"与"线下温度"的有机结合。
文化传承:六尺巷“礼让精神”助力基层治理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大学士张英的这句诗,不仅成就了“六尺巷”的千古佳话,更孕育出一套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治理哲学。在桐城市,团队寻访参观六尺巷社区,响应总书记“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号召,通过深度访谈、实地参观,深入了解六尺巷的特色调节模式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实践应用。团队与六尺巷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耘——同时也是张英的十二世孙,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为主题展开了访谈。“调解有很多种类,我们基层最初的、范围最广的就是人民调解。”张耘向团队介绍道,“在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我们基层要做的事,就是用人民内部矛盾调解的办法解决。”人民调解更贴近群众,覆盖范围更广,无论是邻里纠纷、物业矛盾,还是家庭内部分歧,只要发生在社区范围内,无论当事人是否为本地户籍,社区都有责任介入调解。张耘说:“总书记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工作法就是要让‘礼让’成为化解矛盾的钥匙。”多年实践中,社区调解的矛盾类型不断丰富,但“礼让”的核心始终未变。调解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找到双方利益的交汇点,让“礼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多元共治:打造“熟人社会”与法治结合的治理模式
在黄山和桐城之后,团队前往芜湖市,对话橡绿园社区书记缪辉,深入了解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治理机制。缪辉介绍说:“对于社区而言,是想打造一个熟人社会,大家在熟悉的环境下,各项工作就会比较趁手好做。”他特别强调了“和睦”的重要性,“矛盾调解,实际上是为了和睦居民,通过熟人社会,拉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拉近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拉近居民与物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和睦社区,这也是协商议事过程的前提。”社区还将“四员一律”、 “三个及时”等融入矛盾化解机制,缪辉解释道:“及时发现、介入矛盾,及时了解问题的根源和本质:产生矛盾的原因,发生了什么矛盾,矛盾解决不好的根源点在什么地方?了解完之后,马上就要及时化解,不要小拖大大拖更大。在必要的时候,借助‘四员一律’的力量,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权威性,使群众更加信服。”矛盾纠纷化解不仅需要法治保障,还需注重情感沟通和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每个人共同参与。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发挥各个领域的多元力量,打造真正的“和睦社区”。走一线,察民情,讲方法,思对策,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做实事。在数字化浪潮与基层治理的交汇处,矛盾纠纷化解的数字赋能既需要技术迭代,更需要对群众需求的细心体察。真正能在群众中扎根的方法与政策,必然是能直击痛点、饱含温度、契合本土的“解法”。
至此,安徽师范大学实践团队此次的调研告一段落,团队深度总结,积极反思,为未来的继续探索积累宝贵经验,不断寻找真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时代解法,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沿袭和创新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