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工动态 正文

【实践正青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寻承组”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传承与保护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王虹圆 预审:赵红 终审:赵红时间:2020-08-31点击数: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藏宣纸这一历史精华,7月29日,我们团队在法学院政治学教师王焕炎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调研主题,之后全体成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展开深入调研。
    在队长吴倩的统筹协调下,大家明确分工,8月1日至8月4日,由实地调研人员胡颖走访当地的宣纸制造厂以及宣纸文化园,其余成员分别为安全员朱艳梅,宣传员何红霞,信息收集筛选组李甜甜、范宏扬,撰写报告与论文组刘元俊、姚倩、郭雅宁、杨静伊、刘超、杨雨婷在线上跟进工作进程。在活动初期,我们发布了电子版的宣纸调研问卷,一共收到70份左右,了解到当代人对于宣纸这一古老的文化精华传承与发扬的态度,95%的人都认为有必要有价值。
   通过实地调研与网上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宣纸的制作过程与流程、中国宣纸文化园项目、各大品牌的宣纸以及来源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泾县为了继承和发扬宣纸文化而开创的宣纸、宣笔工业旅游项目等,在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为宣纸的传承和发扬做出的积极贡献的同时,也认识到宣纸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与难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首先,宣纸的生产原料即青檀皮,长杆水稻的采集种植,经济效益差,原材料出现严重危机。其次,宣纸生产的108道工序中,脏活累活多,劳动强度大,待遇相对低,技术要求高,一线熟练技工流失频繁,当地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当代宣纸传承人严重缺乏。最后,宣纸成本高,价格比较贵,在于普通纸类的市场较量中必然不占优势,何况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兴起不免威胁到纸质媒体的发展,更让宣纸在扩大市场方面举步维艰。这些问题都直接威胁着宣纸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传承。

小组成员通力合作,随着调研活动一步步深入,活动群内的交流越发频繁,小组成员积极跟进工作。宣纸在2006年5月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9年9月份,宣纸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继承和发扬宣纸这一古典文化精华,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立法、相关机构的设立以及制造环境的创造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保护措施。对于宣纸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我们小组的成员都做出了深刻的思考,集思广益,各自给出了积极的建议,如宣纸要创新发展理念,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升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品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拓宽市场渠道,让宣纸走到普通民众身边;运用广大的社会基础,并结合政府的力量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等一些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虽然此次活动受到疫情的影响而形式上与以往不同,但每一个成员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每一项任务都高效的完成。8月20日至8月21日,大家在调研与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组成员撰写报告与论文,形成总结性文件。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宣纸的文化价值以及传承发扬的重要性,更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增强了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每一个成员都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领略到了珍贵的道理,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的团队合作能做到不逃避不畏难,积极的发光发热,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成功。(文/图  寻承组宣传队)


 

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法学院  邮政编码:241000

常用电话:https://law.ahnu.edu.cn/xygk1/cydh.htm

邮箱:ahsdfxy@163.com    传真:0553-5910629

Copyright © 2019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自2016年9月1日起,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