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专业课教师刘玲的带领下,走进芜湖市湾沚区西河社区,参访扎根于此的芜湖青野社区发展促进中心。本次参访既是一场融合专业实践与田野调研的活动,也是社工学生《社会工作基础实习》的课程教学内容。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青野社工分享与社区互动,深入探讨了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在社区发展中的碰撞与融合,见证了社会工作在乡土中的创新实践。
一、首站文创馆:环保理念的创意呈现
参访首站,师生们来到中心运营的文创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同学们认真观摩了以青弋江流域植物为素材开发的文创产品。种子标本、植物扎染、生态画作等展品,生动展现了环保理念与社区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环境教育的有效载体”,工作人员介绍道。同学们仔细记录、积极提问,在交流中加深了对社区工作的理解。

(图为23级社工学生在西河古镇文创馆内合影)
二、自然空间探访:社区环保的实践基地
随后,师生们移步至青弋江自然空间。这个集自然科普与社区教育于一体的空间,系统展示了青弋江流域生态保护成果。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心的种子库,这里保存着大量本土作物种子,既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站,也是社区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同学们通过实物观察和青野社工的详细讲解,深入了解了社会组织在生态保护中的创新实践模式。

(图为23级社工学生参观青野社区发展促进中心)
三、专题讲座:环保主线的社区工作方法
在专题讲座环节,青野社工详细介绍了机构以环保为主线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营造的工作模式。重点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环境治理与农耕伦理方面,借鉴传统农业的生态循环理念,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农药化肥减量,并将行动计划与青少年教育结合,引导青少年从保护青弋江中理解“取之有度”的农耕伦理;气候适应与乡土智慧方面,以西河社区为试验田,将传统农事历法与现代气候数据结合,开展社区风险评估与韧性建设;社区参与文化共创方面,通过培育居民自组织、开展自然教育课程,激发社区内生动力。例如,利用“青弋江自然文创馆”开发植物文创产品,使农耕文化通过现代设计重获新生。这些鲜活的案例讲解,让同学们看到了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图为青野社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四、专业启示:社工学子在社区中的认知提升
在机构老师的讲解和参访过程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社会工作理论与社区实践的呼应。青野社区的服务项目,完美诠释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而其基于社区调研制定的气候适应计划,则体现了社会工作中“证据为本”的专业原则。
青野社区的探索证明,农耕文明并非现代化的对立面,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种子成为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符号;青弋江从自然河流转化为社区共治的纽带;农耕伦理在青少年教育中焕发新生。这种交融不仅为乡村社区注入了活力,也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了本土化发展的新思路。

(图为23级社工学生与老师在青弋江自然空间门前合影)
此次参访让同学们意识到,社会工作在乡土中国的实践中,需要兼具“守旧”的智慧与“开新”的勇气——守护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与社区精神,同时拥抱现代文明的创新方法。“这次参访让我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23级社工专业李同学表示,“青野社区将环保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工作在社区营造中的多种可能性。”
据悉,我院历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每年都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参访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机构。此次青野社区之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也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参访所得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未来实践中继续探索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图:青野社工、施梦婷/文:施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