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纪检监察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暨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两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芜湖市金鹰尚美酒店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安徽师范大学主办,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协办。此次研讨会是安徽纪检监察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不仅是献给学院两周年的生日礼物,更是安徽献给全国纪检监察学界的一份学术厚礼。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海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共安徽省委党校、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以及实务界代表、纪检监察学院师生代表等一百余名代表出席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郭泽强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纪检监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付来,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茆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孙大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纪检监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付来通过线上致辞向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两周年表示祝贺,并祝愿会议圆满成功、成果丰硕。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茆磊在致辞中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及纪检监察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指出纪检监察学院学科建设是加快培养纪检监察人才、繁荣纪检监察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充分肯定了纪检监察学院及纪检监察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孙大伟在致辞中强调构建中国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据悉,本次会议分为大会主旨发言和平行论坛两大单元。大会主旨发言阶段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齐文远教授主持。安庆师范大学校长彭凤莲围绕习近平论家风建设的反腐败维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董坤系统分析了新监察法中的强制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孙大伟对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心理性因素进行了深入阐释。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胡娟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探讨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戴兆国围绕腐败犯罪治理中的规范与人心双重关联进行了分析阐述。
在平行论坛阶段,设立了两个平行论坛,举行了九场分组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研讨会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第一单元的主题为监察法学的理论与实践,由浙江大学法学院梁健教授主持。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发展研究部部长李俊慧对司法大数据视野下的职务犯罪预防与治理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魏汉涛分析了斡旋型受贿罪的既遂标准。安徽大学法学院暨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储陈城围绕监察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阐述。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立志对腐败犯罪的大数据治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介绍。与谈环节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余俊进行主持,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朱德宏、淮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江玲宝进行了点评。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廉政思想、制度与文化,由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邵劭教授主持。安徽大学法学院暨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安徽省法学会法律史学研究会会长高尚介绍了有关包拯监察思想与实践的时代价值。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崔凯具体解析了职务犯罪嫌疑人不想腐心理形成的制度支撑。安徽大学法学院暨纪检监察学院院长助理魏小伟深入介绍了关于加强纪检监察学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安徽大学法学院暨纪检监察学院讲师卢荣婕介绍了数智化一体推进“三不腐”的演进逻辑、内涵论析与时代意蕴。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陈心哲以横向纵向分配为视角,解析了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的刑法规制困境与出路。与谈环节由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亮主持,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李晓婧、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讲师余鹏文、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陈勇围绕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腐败犯罪治理与廉政建设,由河南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陈胜强主持。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讲师刘敏娴解析了贪污贿赂类洗钱犯罪的扩张适用与教义限缩。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雷小政强调了职务犯罪错案责任追究中心的心理压力源的特殊性。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院讲师魏家淦分析了监察强制措施与刑事强制措施的衔接。重庆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刘金松深入介绍了监察留置期限折抵刑期的法律漏洞及其填补。南昌大学法学院讲师康琳聚焦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风腐同查同治的内在逻辑、法律挑战与优化路径。与谈环节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陈银珠主持。南京审计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赵伟中、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逯子新围绕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纪检监察理论与全面从严治党。由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本欣主持。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赵军峰教授从双案例比较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势能驱动型协同监督。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朱启友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挑战与路径优化。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郭敬东深入阐述了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系的陕甘宁根脉探源。与谈环节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全国刑专委主任奚玮主持。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李光宇、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戴传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丰怡凯进行了点评。
第五单元的主题为纪检监察心理与实务研究。由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海良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汪祚军教授阐述了社会文化对司法情境中第三方干预行为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闫姝月分析了涉职务犯罪网络舆情与心理危机干预。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吴沛谦以从“识心”到“识人”为切入点,解析了黑暗三联征理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启示。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黄莹,介绍了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腐败犯罪的心理预防。与谈环节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高永周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师资博士后杨晓曼、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夏春、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王珂进行了点评。
第六单元的主题为纪检监察实务。由信阳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武向朋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博士二级监察官谢昊轩以关系论为背景,分析了“感情投资”的纪法界限。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皮婧靖以现代心理学理论视角为切入视角,分析了刑罚的正当化依据。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检察院王晨阐述了现阶段贿赂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律师、策略全国刑专委副秘书长关轶男介绍了“代持”股权型受贿犯罪形态的认定。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刘立明讲师解析了党内法规内在约束性条款的文本特征、心理机制与规范意涵。与谈环节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陆在春主持。 蚌埠市禹会区司法局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中心主任王瑞青、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讲师侯芳郁、安徽大学法学院暨纪检监察学院师资博士后王泽山进行了点评。
第七单元的主题为纪检监察理论阐述与历史探源。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陈爱如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大为介绍了法法衔接中的电子数据审查。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弘毅分析了系统思维下新《巡视工作条例》的职责分配。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朱正宇解析了中国古代监察体系的构造与逻辑。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梦旭探讨了《纪检监察心理学》教材编制与课程建构的逻辑思路。与谈环节由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发展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奚哲涵主持,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冀睿、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博士研究生余思霖、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博士研究生秦尤佳进行了点评。
第八单元的主题为廉政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分析。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徐本鑫主持。 湘潭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湧,结合系统论视角阐述了监察再派出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丹解析了心理学在腐败预防和反腐败调查中的应用。安徽大学法学院暨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杨纯,以典型样态与治理路径为切入点,探讨了国有企业“逃逸式辞职”腐败问题。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生赵毅以从规训到自主为视角,阐述了公职人员“不想腐”心理防线的建构困境与纾解之道。与谈环节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王宇松主持,淮南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陈军、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宁远、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倩进行了点评。
第九单元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韩瀚主持。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葛绍喆阐述了纪检监察视域下履职偏差人性化治理。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史展介绍了被动攻击行为视角下关于过限纠治现象的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许辰以嵌入与协同为视角,分析了高校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淦霖阐述了监察权作为党的自我革命权力载体的属性辦析与理论贡献。与谈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郝志桓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哲、安徽大学法学院暨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骏扬、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余龙玉进行了点评。
研讨会总结与闭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党委书记张师帅主持,安徽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郭泽强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感谢到会嘉宾对于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吴文涛在总结发言中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介绍了教育科学学院的基本情况,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本次会议在热烈而庄重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本次研讨会直接瞄准了“交叉融合”这一国际前沿方向,将心理学这一优势学科与纪检监察学科深度结合,在安徽省内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它向全国学界展示了安徽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独特路径和高端定位——不是简单的跟跑,而是致力于在交叉学科领域实现创新引领。这为安徽省后续的学科发展树立了高质量的标杆。